导师风采

专访 || 《艺术虫》对话杜曦云 — 剧烈变动期,很多人都心里没底了

 

 

 

本文发表于《艺术虫》第31期,“中流砥柱——当代艺术中坚力量”专题,原名为《艺术是个不断变化的概念》

时间:2018年8月

 

艺术虫:很多人都认为当代艺术近些年“不行了”,甚至有人说现代主义运动、尤其是前卫艺术在一开始就是一种“撒癔症”,不是常态。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国画界、美协系统以及商业美术界尤为众多,作为这一代当代艺术的著名策展人,你的看法是怎样的?

 

杜曦云:目前是剧变期,大家都在沉默的观望,书画界的塌方似乎更严重吧?

 

 

我们没法谈清楚一片树叶,如果割裂它和整棵树、土壤、水分、空气、阳光的关系。艺术属于文化,经济、政治和文化是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。当代艺术,是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推动当代文明,当代文明的核心是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。我们希望就事论事,但很多具体的现象,如果追根问底下去,水落石出时,是文化和制度。中国已经疾驰在“开放”的轨道上四十来年了,所谓的“开放”,就是对当代文明开放。以伊斯兰难民大量涌入欧洲和中美贸易战开打为明显标志,全球都在激烈变动,不确定性大大增强,满脑子困惑、疑虑的人们被推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上。所谓的“中国当代艺术”,在现在或将来是“不行了”或“行了”,在这个大背景下会看的更清楚。

 

 

 

艺术虫:在国外,社会一直跟随主流艺术界也就是能进入艺术史的观念与审美趋势走,线性发展十分清晰。遵守透视法标准的传统油画、雕塑已成经典,甚至早期现代艺术注重形式探索的艺术也已经成了经典,后现代艺术、当代艺术是现在的主流。但在中国,传统国画、主旋律的写实美术、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、时尚设计诸领域,以及近年来国家弘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与当代艺术一起都自认为是代表主流的正宗艺术,是时代所需的艺术。大众跟着一头雾水,社会审美及观念乱象丛生。对此,你是怎么看的?中国的这种现实,其优势与劣势分别是什么?艺术从业者要怎么办?

 

杜曦云:以1978年为明显标志,中国的开放才40年,属于不同时代、阶段的产物都涌了进来,系统紊乱、内分泌失调、间歇性分裂……都是难以避免的。还需要继续开放很多年,才会逐渐沉淀、吸收、有序。

 

我们的优势是人多,劣势是浅薄。

 

艺术从业者,如果能尊重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,又有对艺术史发展脉络的了解,应该不至于拖时代的后腿吧。

 

艺术虫:当代艺术中的艺术语言探索与介入社会问题的争论总是不时响起,很多艺术门类中对当代艺术介入社会一类作品的“语言”水准总有非议,你觉得近年来情况有所进步吗?

 

杜曦云:语言是为了表达,表达是人随时发生的行动,谁敢说自己每一刻的行动都是最完美的、最高水准的?谁敢说自己的语言完美无缺?因为语言没有完美无缺,就不说话了?当你有强烈表达欲时,即使有浓重的口音、磕磕绊绊、但不至于完全表达不出来吧?谈语言的“水准”是希望表达的更有效,这种出发点是好的。但语言和表达目的是一体的,这是非常具体微妙的关系,不谈表达目的,一味的谈语言,能谈清楚吗?

 

社会现场的复杂度和难度,和书斋、画室完全不一样。对纸上谈兵的人来说,可以踏出“介入社会”的第一步来试试,看自己是否有起码的勇气和能力?

 

 

艺术虫:艺术是时代的反映,笔墨当随时代,这是自古就有的观点,也是艺术史的事实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到不同时代文明的发展程度,视觉及其观念是很好的切入点。那么,是不是可以说当代艺术对时代、社会、政治的介入甚至妄图去改造它,只是在“象征”意义上有作用?实际的改造能力是很小的,或只是能改造艺术观念本身,以便于未来的人回看我们的时代状况时有一个艺术文本的参照?

 

杜曦云:“艺术”是个不断变化的概念,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动中。“艺术家”是一个个具体的人,每个艺术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。有的艺术家还在几百年前的“艺术”概念中如同遭遇鬼打墙般走不出来;大多数艺术家在纸上、画面上、画廊里、美术馆里折腾,也就是你说的“象征”意义上。但类似波伊斯的《七千棵橡树》、艾未未的《借钱》这样的作品/行动,是直接生效的,而且能量很大。

 

艺术虫: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,大众文化越来越蓬勃了,艺术圈之外的有关视觉的作品有些反而还更有意思。这样的趋势是不是对艺术界不利?是不是可以说,艺术早就消解了,而艺术界还在,那未来的艺术史书写是不是会纳入很多非艺术界人士的创意作品?而未来还会写就新的艺术史吗?

 

杜曦云:“艺术界”在不断刷新,如果目前“艺术界”的人在观念、美学和行动上都滞后的话,就不再是引领者而是拖后腿的人,忘掉他们吧。我们正活在当下,忘掉目前的“艺术界”、未来的“艺术史”、轻装上阵的关注当下有意思的人和事,并参与其中。

 

 

艺术虫:这些年你做了很多策展工作,也做了很多美术馆的管理工作。中国的美术馆与展览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?与国外有哪些差异,具体差距有多大?

 

杜曦云:在中国,当代艺术几乎是最小的行业了。美术馆和展览系统目前的问题,和中国其它行业大同小异。

 

和国外的差异是:貌似相同,其实是前现代和现代的差异。具体差距是:硬件很硬了,软件还太软。

 

 

艺术虫:你觉得中国真正搞懂当代艺术并在持续创作的艺术家多么?你觉得是否需要一股中坚力量,来影响更多年轻人的思考与创作,以便有助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前进?能否推荐几位你认为在当代比较活跃、有价值、并处于中坚地位的艺术家?

 

杜曦云:不多。

 

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——目前是剧烈变动期,面对当下和未来,好像很多人都心里没底了。新的时代刚刚拉开帷幕,很多现象和问题是前所未有的,要靠每个人自己来判断和行动。中坚力量有哪些、他们是否能影响年轻人,这些可能越来越不重要了。

 

 

艺术虫:请介绍一下你未来几年的工作计划。

 

杜曦云:树欲静而风不止,我们只能动态调整自己。想的和说的再多也没用,真相只有在行动中才会对人敞开。这半年来我主要是旁观,接下来的重点是在大量的具体行动中触摸现场。

 

 

杜曦云

Ø  EAC 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特聘教授

Ø  喜马拉雅美术馆 副馆长 曾任昊美术馆副馆长

Ø 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

Ø  作为国际策展人,策划了很多大型当代艺术展,并有很多犀利的文章广为传播,在国际上享有声誉。

Ø   曾主编《艺术时代》等专业刊物

Ø   曾发起和组织“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·金酸莓评奖”

Ø  担任《成都商报》艺术专栏主笔、《中外对话》的艺术撰稿人等。

 

 

 

三大独特专业领域课程
  • 艺术市场

    EAC艺,形于大家;术,汇于治者

    more
  • 文化产业管理

    EAC跨界血脉,打造你的文化基因

    more
  • 奢侈品管理

    EAC成就奢侈品品牌造梦者

    more
招生咨询
400-880-6291
eac.fr.cn@chinaeac.org
[ EAC东方 ]
全国咨询热线 400-880-6291
关注我们
校区

大中华区教学管理中心总部

地址 : 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652号 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

(地图 | 校区示意图)

电话 : 400 880 6291

邮箱 : eac.fr.cn@chinaeac.org

更多信息

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558号

沪ICP备16050830号-1

现在申请 在线咨询